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炊烟,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上,选调生群体犹如扎根沃土的新苗。面对“安心、立身、成事”的时代叩问,乡村既是最生动的考场,也是最厚重的答卷载体。身为选调生的我们,唯有紧紧围绕“村”这个破题点,与土地相拥、与群众交心,方能在基层这条“赶考路”上稳步前行。
走进“村里去”丈量阡陌经纬,以价值认同破“安心之问”。从高校踏入基层,文化生活匮乏、工作任务繁重、职业认同感缺失等诸多难题可能致使内心“困顿”,甚至陷入精神内耗。要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提高对基层工作的价值认同。正如“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要将“陌土”变为“热土”,需以国情、村情调研为抓手。一方面,要运用传统走访,通过逐户访谈、现场勘察,甚至在村小操场设“教育咨询角”等方式,收集原汁原味的民意。另一方面,要借助科技手段辅助,如用卫星遥感影像掌握土地分布,用无人机测绘生成村庄实景模型,构建“农户数字档案”,实现动态更新与随时查看。
推开“村里门”架起连心桥梁,以鱼水相亲解“立身之惑”。从淮海战役中百姓支援的“小推车”到渡江战役里群众助力的“小木船”,从抗震救灾时的“众志成城”到疫情防控中的“上下齐心”,彰显出党与群众的深厚情谊。群众基础关乎党的方针政策落地成效与干部成长,我们要把根扎进群众土壤,当好政策“宣传员”,借“火塘党课”“田埂党课”等形式解答民生问题;当好治安“巡逻员”,投身防汛抗旱等一线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社火秧歌、村晚等群众文化生活,深入理解乡村社会结构与群众需求。
当好“村里人”干出烟火成色,以兴业富民答“成事之困”。中央一号文件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明确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选调生知识水平高、创新意识强,在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例如四川成都市西来镇铜鼓村党委副书记王怡鹤,促成村企合作打响铜鼓水果“金字招牌”;山东淄博市西河镇马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王天煜,以农文旅融合让“佰兴采摘园”品牌走出淄博;广西钦州市白石水镇良江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梁文学,致力打造浦北妃子笑荔枝全产业链拓展村民收入渠道。他们都是时代洪流中的青春“后浪”,启示我们,发展乡村产业,要从“帮着干”迈向“领着干”,遵循产业振兴源自土地的逻辑,发展绿色特色种养,推进农文旅融合。同时,通过保底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真正实现“兴一个产业、亮一块品牌、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
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青龙镇桂花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张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