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时评|减负松绑,让基层干部轻装奋进
2025-11-11 08:4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韦亮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为基层减负,不仅是激发广大基层干部实干担当、奋发有为的深远之举,更是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远大计,必须长抓不懈、久久为功。面对发展新形势与人民新期待,我们更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将减负工作推向纵深,彻底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真正让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为群众干事,为发展开路。

  破除“无形之累”,方能卸下“有形之负”。形式主义之弊,根源往往不在表面,而在于深层的价值导向错位与运行机制扭曲。它不仅消耗基层干部的时间和体力,更消磨其干事创业的心劲与锐气。当填表报数、迎检陪会等事务取代了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重心,当“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工作便会浮于表面,干部也只能疲于应付。这种“无形之累”,侵蚀工作实质,架空政策意图,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坚决扭转“材料出政绩”的片面倾向,突出目标管理和结果导向,赋予基层更多自主空间。另一方面,要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推动干部下沉到矛盾前沿和群众身边,将精力从“被动应答”转向“主动作为”。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卸下基层干部的“有形之负”,让他们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专注于实干,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做好“减法”文章,更能做实“加法”效能。为基层减负绝非简单删减,其深层逻辑在于通过减去不必要的负担,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赋能增效。要减去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文山会海,增加服务群众的实效与温度,让干部有时间深入一线解决民忧;要减去层层加码的行政压力、过度督查,激发基层因地制宜的创新活力与首创精神;要减去部门推诿扯皮和内耗空转,强化跨部门协同,提升整体治理效能。同时,要推动减负措施制度化、常态化,构建长效机制,杜绝运动式整治,防止问题反弹。减负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治理效能的提升上,体现于干部精神状态的好转和群众获得感的增强。因此,每项举措都需开展效能评估,确保精准落地,实现从“量”的减负到“质”的增效,这也是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

  激活“末端细胞”,才能畅通“治理血脉”。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为基层减负松绑,核心目标正是激活这些“细胞”,畅通治理“毛细血管”。关键在于赋权赋能,要赋予基层在资源、项目等方面更大自主权,鼓励其在政策框架内大胆探索,破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同时,要强化能力建设,通过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干部应对复杂局面、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尤为重要的是,要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健全并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容错界限,为改革一线、服务群众的担当者撑腰鼓劲,消除“洗碗效应”,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只有当基层干部感受到信任、拥有空间、获得保障时,其内生动力才能被充分激发,真正让“治理血脉”畅通无阻。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