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乡“好柿”,好事连连
2025-10-30 10:3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通讯员 李晓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深秋时节,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的万亩月柿迎来最美时刻。举目望去,一片橙红染山野,饱满的柿子如盏盏灯笼垂挂枝头,与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瑶寨相映成画。眼下正值月柿采收黄金期,家家户户忙着采摘、削皮、晾晒,一排排金色的柿架在秋阳下熠熠生辉,空气中弥漫着甜蜜果香,整个瑶乡沉醉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近年来,红岩村以组织引领、村企联姻、农旅融合,大力发展月柿特色产业,走出示范带动、产业致富的新路子,让小小的柿子“映红”了村民的好日子,托起瑶乡人民的致富梦2024年全村月柿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8万元。

  “提篮小卖”到“品牌出海”,党支部牵出“柿业链”

  “过去卖柿子,得挑着担子走十几里山路。”红岩村老党员朱经云回忆道。改变始于村党支部的“破局行动”:村党支部牵头组织党员和种植大户反复研讨,主动对接县级产业政策,抓住“恭城月柿”成功申报地理标志的机遇,带头成立合作社,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对接龙头企业,让分散的农户抱团闯市场。

  好品质是闯市场的底气。村党支部引导建立“党员示范园”,引进智能灌溉、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为了让新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党支部创新建立“党员联户”网格,推行“1名党员骨干+N户柿农”结对机制。党员技术骨干既在园中做示范,更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疏花疏果与绿色防控。如今,全村已完成15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改造,月柿优果率突破90%。

  品质提升了,党支部又把目光投向了数字经济。他们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为每个柿饼生成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见证从开花到加工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党支部大力培育“新农人电商骑兵”,在村里搭建共享直播间,组织直播带货培训,红岩月柿通过一根网线直达全国消费者,还远销日韩、东南亚。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原本废弃的柿蒂、柿叶也被“吃干榨净”。在县委的牵线下,红岩村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广西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发了柿单宁含片、柿子面膜、精华液等新型产品,让每颗柿子增值5倍以上。“现在不是‘卖柿子’,而是‘卖品牌’!”红岩村党支部书记朱培铭自豪地说。

  “山村作坊”变“智慧工厂”,土专家碰撞“科技范”

  在红岩村与恭城丰华园食品有限公司共建的智慧工厂里,全自动柿饼生产线正高速运转,鲜柿经过18道智能化工序,48小时即可变身精品柿饼,效率达到传统加工的20倍。“这套设备是我们村企共建项目的成果,由镇党委带队到山东考察引进。”丰华园公司党支部书记杨燕红介绍。

  这一变化源自红岩村与丰华园的“村企联姻”计划。通过“村集体出资源、企业出技术”合作模式,企业派驻技术骨干驻村指导,培养23名本地技工;村集体以厂房、土地入股,获得15%利润分红,并优先解决56名村民就业,实现技术共享、收益共赢、就业共促。

  依托镇党委搭建的产学研平台,广西农科院专家团队驻村研发,成功推出柿果酒、柿醋等30余种新产品。通过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鲜柿48小时直达北上广市场。2024年,该村企合作项目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真正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

  “深闺山货”成“全网团宠”,小山村玩转“柿界杯”

  秋日的红岩村,万亩柿林染红山野,游客举着相机追拍“柿柿如意”的美景。“以前觉得柿子只能吃,哪知道还能‘晒’成网红?”民宿老板黄美英笑道。她家的“柿外桃源”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

  村党支部抓住机遇,把月柿节“玩”出新花样——瑶族歌舞打糍粑、柿园摄影大赛、柿子DIY体验……去年月柿节期间,村里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光是农家乐收入就突破1000万元。更让村民骄傲的是,村里的柿子晾晒场景被《中国国家地理》专题报道,成为摄影爱好者追捧的“网红打卡地”,金色柿架与瑶寨相映成趣的画面被网友誉为“中国最美秋色”之一。

  如今的红岩村,已建成80多栋独立别墅、300多间客房和近40家农家餐馆,形成集山水风光、田园农耕、餐饮住宿、休闲会务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新村。这里不仅有国家4A级景区招牌和年产值过亿的柿子产业园,更让一颗柿子“跳”出了三条致富路:树上结出“黄金果”,车间产出“高附加值”,文旅带来“新体验”,瑶寨的喜“柿”正不断发生。

  月柿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在晾晒柿饼。梁辉 摄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