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专题 > 关注留守儿童 > 爱心赞助> 正文
记者看望留守儿童
本报记者看望留守儿童
2015-08-07 09:00:00

本报记者与留守儿童在一起。刘 莉摄

  江苏省泗洪县曹庙乡梨园村,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结对帮扶村。

  8月1日,桑拿天。集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本报记者冒着酷暑来到梨园村,看望村里的留守儿童。

  驱车3个多小时后,曹庙乡党委书记吴晔早就在村头等候了:“可把你们盼来了,孩子们可是又激动又焦急啊!”见到从车上搬下来的一箱箱学习用品,孩子们不禁欢呼雀跃起来,“哇!好漂亮的文具盒哎!”“你看你看,还有毛绒玩具!”“天啊,还有手表呢!”孩子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

  现场,一位神情害羞的小男孩引起大家的注意,面对记者他总是不停地搓着双手,低着头,不敢直视。这位小朋友叫陈自立,梨园村二组人,上四年级。不幸的是,小自立的父母先天痴呆,是奶奶吕华把他拉扯大的。全家除了种地的微薄收入和每月100元最低生活保障外,再无其他经济来源。“我现在就想快点长大,成为一名医生,治好爸爸妈妈的病!”与记者一同前往的爱心人士顾燕了解到小自立的情况后,当即表示资助他600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看望留守儿童活动是互联网时代“微慈善”的一次成功尝试,所捐赠的学习用品和善款由微信好友资助。

  一周之前,爱心人士景丽娟把本报即将组织记者看望留守儿童的消息发到“江都是我家”微信群,得到了微信好友的纷纷响应,“大家捐款捐物的热情比平时抢红包还高!”景丽娟不仅带头捐款还主动当起联络人。一直热衷公益活动的张茂林、方敏夫妇带头捐出2000元,并希望捎去对孩子们的祝福和鼓励。在成都出差的南京市第十二初级中学校长徐树忠主动打电话表示要代表学校捐赠30个书包和文具盒……消息发出后3小时不到,就筹集到8000元善款和一批物资。王春、张红梅、顾燕等企业家更要求带孩子一同前往。张红梅说,“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精神,可以为我们的孩子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相聚是短暂的。留守儿童们围着本报记者和爱心人士有说不完的话:“作业没人辅导”“暑假没人陪”……当问及“想不想爸爸妈妈”时,孩子们眼泪汪汪地说“想”。

  “为更多留守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离开梨园村时,本报记者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我们将与全国的大学生村官一道,为留守儿童擎起一片爱的天空!”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周 妍 姜嘉琪  
复制本文链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