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专题 > 喜迎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 农业农村成就展示> 正文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2018-09-20 16:39:00

  综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上升,农业发展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农业生产用种全部实现更新换代;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显著改变。

  一、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

  (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65%,标志着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土地、资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的总和,我国农业发展已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

  (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农作物遗传发育与抗性机理、动物免疫调控、重要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土壤质量演替规律等方面创新了一批基础前沿成果,数字农业、精准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步。

  (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改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条件,健全了2500多个农业县农技推广体系。2016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6亿田,比2012年增加18.5%,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农作物良种建设和新品种繁育

  (一)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已全部实现了更新换代,粮食作物等重要产品基本上都是优良品种。2012—2016年新品种申请量9098件,授权量4482件。

  (二)奶牛良种覆盖率。荷斯坦奶牛良种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年平均单产情况如下:荷斯坦奶牛8吨、娟姗牛5吨、奶水牛2吨、牦牛0.5吨。

  (三)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海南、甘肃、四川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建设,财政奖补支持国家级杂交水稻和玉米制种大县(市)建设,启动实施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供种保障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四)种子企业竞争力增强。种子企业数量减少,结构优化,新三板挂牌步伐加快,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截至2016年底,全国持证种子企业4316家,比2012年减少了近1700家,企业“多小散”的状况明显改善。国内外上市种子企业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3家,总市值达到1000多亿元,企业资本实力快速提升。

  (五)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取得显著成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不断深化,产学研紧密结合,成效明显;泽玉8911、吉单66等8个机收籽粒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中黄301推广步伐加快;抗赤霉病、节水抗旱小麦品种取得新进展;种业基础研究与重大育种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2014年,两系杂交稻“Y两优900”百亩示范田亩产达1026.7公斤,首次实现亩产过千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第四期攻关目标,再创世界杂交水稻较大面积单产的最高纪录。

  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一)农机购置补贴。2012-2016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45.2亿元,扶持1691万农户购置农机具约2257万台(套),带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入资金达2574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

  (二)全程机械化加快推进。2012年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不断创新调控引导和扶持方式,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19%,较2012年提高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广大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已成为历史。深入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公布了首批28个示范县。

  (三)农机服务规模化、全程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由耕种收环节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加快拓展,各类新型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农机合作社超过6.3万个,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全托管作业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机收+秸秆还田离田+机种”等“一条龙”作业模式广泛推行,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赢得宝贵农时。

  四、农业信息化水平

  (一)生产信息化迈出坚实步伐。先后在9个省份实施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智能农业项目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总结推广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软硬件产品、技术和模式。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在线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

  (二)经营信息化快速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经营信息化蓬勃发展,2013年以来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均增速达到60%以上,在线交易种类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开展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探索农业电子商务新模式,为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购买、乡村旅游开辟了新路径,帮助地方政府建立特色产业长效扶贫机制。

  (三)管理信息化深入推进。金农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并通过验收,信息系统已覆盖农业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指挥调度、行政执法、行政办公等七类重要业务,农业农村部行政审批事项基本实现网上办理。农业各行业信息采集、分析、发布、服务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在21个省份开展8种重要农产品大数据试点,市场监测预警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明显提高。

  (四)服务信息化全面提升。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并在10省市开展整省推进示范。已建成运营近7万个益农信息社,通过益农信息社就近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农业公益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开始进到村、落到户。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举办培训周活动,切实提高农民查询信息、网络营销、获取服务和便捷生活的能力。

来源: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作者:霍然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