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
2019-01-29 15:01:0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周凯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根基。一段时间里,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淡薄,出现地位虚化、功能空化、工作僵化、作用弱化迹象,“党员见不到、政策送不到、活动管不到”现象亦时有发生,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动员力有所下降。

  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个体对体制依附程度逐渐降低。

  随着政府从全能型、管制型向有限型、服务型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资源和空间得以释放出来,社会和市场日益成为相对独立提供资源和机会的主体,个体的生存发展不再单一依赖体制的供给和配置。由此,愈来愈多的社会成员开始脱离国家主导的行为规制和行动引导,基层政权的社会动员能力不断弱化。

  二是“熟人社会”转为“流动社区”。

  从单位制向街居制、社区制的转变,客观上促使社区结构从同质的单一社会向异质的陌生人社会转化。一方面,社区的利益结构、需求结构出现多元分化;另一方面,社区的人员流动性逐渐增强。特别是,特大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动社区”,致使基层党组织的动员对象高度异质化且复杂多变。

  三是市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近年来出现的大量业主维权事件表明,我国民众的权利意识逐步觉醒,对关涉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事件具有较高的表达和参与诉求,展现了监督公权力的强烈意愿。伴随公民权利意识和政治主体意识的增强,“运动式治理”和“动员式参与”不同程度地受到抵制。

  面对多重挑战,城市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动员机制急需进行变革。

  第一,着力构建扁平化社会动员体系。

  从动员主体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完善以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支部、基层党员为轴心的三级社会动员发动体系,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动员客体的角度来看,要通过“熟人圈”“趣缘圈”“业缘圈”搭建纵横交织的社会网络,建构多元化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从动员介体的角度来看,基层党组织应借助互联网等途径,加强与民众的直接互动和交流,以进一步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动员社会力量。

  第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

  各级党组织应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基层的工作导向,提升民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奠定动员社会成员的民意基础和情感基础。同时,要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让基层党组织做到有权、有物、有人,工作职能与资源配置相匹配。

  第三,大力推动法治化和规范化。

  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和民众协商的方式,避免权力意志的过度干扰和领导干部的个人专断。另一方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限定社会动员的启动、运行、终止机制及动员范畴。同时,社会动员的议题设置、目标确立、动员方式等内容需要经过意见征集、讨论和整合等程序,实现民主化决策、程序化实施、透明化监督。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中心)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