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遇才俊,雨中访老兵 | 记者在陕西安康跟班采访乡村干部日记(2)
2019-06-17 10:1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许露露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导 读

  《乡村干部报》编辑记者“跟班采访乡村干部”活动在继续。

  6月11日,是年轻女记者许露露在陕西省安康市茨沟镇瓦铺村蹲点的第二天,风雨中她在村里看到了什么?

  山坡上,坚持锄地的古稀老人 ;百姓家,超有情怀的镇村书记;山寨里,初心不忘的抗日老兵……

  

  6月11日 中雨转大雨  

  

  清晨6点半,被窗外哗哗的雨声惊醒,拉开窗帘,只见青山叠翠欲滴,一位披着一块塑料膜头戴斗笠的老汉在满山翠色中特别显眼,他佝偻着腰,肩上扛着锄头,正在泥泞的山路上攀爬,好不容易爬到山腰一块巴掌大的地上,便埋头锄起地来。  

  “室友”、村第一书记周梅已经起床,在整理早上开会的资料。见我盯着山腰上那位老汉看,她告诉我老人名叫年化久,就住在村委会旁边不远,已经70多岁了,去年村里通过分散安置政策解决了他家的危房问题,他家也随之脱贫。  

  除了在外打工的儿子,他家里还有个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伴,是个聋哑人。“这会儿她肯定和你一样在家里望着对面山上的男人干活,一瞅能瞅一整天。村里人都说她脑子不好,但我觉得不是,她是没法表达,但心里肯定知道丈夫是她唯一的依靠。”  

  对于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女性的感性和细腻让周梅看他们的目光总带着柔光和柔情。

  

  

   

  胡子新主持会议现场   

  

  今天早上8点半,茨沟镇党委书记胡子新要来村里召开脱贫攻坚工作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会,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全部列席参加,我也受邀列席。  

  会议开始前,胡子新已经早早来到村委会,他中等个头,穿一件没牌子的蓝T恤,牛仔裤,脚踩运动鞋,作为一个70后,发际线显得比较靠后,他告诉我,自己已经在基层摸爬滚打了二十几年,去年11月刚从关庙镇调到茨沟镇这个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乡镇。  

  胡子新介绍说,茨沟镇位于安康市汉滨区北部,辖13个村、3个农村社区,其中13个是贫困村,其中7个深度贫困村,占全区深度贫困村总数的1/6,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3017户,9802人,经过几年的奋战,现在全镇贫困人口为1484户3875人,贫困发生率19%。  

  好吧,这一组数据,让我瞬间理解他的发际线了。  

  会上,胡子新把本周工作重点交代了一下,满满当当的一张a4纸,3大项8个小项,要求都很具体,参会人员神情严肃,刷刷刷地记录。除了脱贫攻坚工作,胡子新还特别提到了正在村卫生室二楼装修的村史馆。对口帮扶这几年,省社科院的专家们对瓦铺村的村史进行了翔实考证,拍摄了大量图片。  

  胡子新说,周末文字图片就要全部上墙,村里的老物件也收集得差不多了,整好了村史馆,先组织咱村民来看。瓦铺村历史悠久,咱自己人都不清楚,到哪里去寻找乡愁?  

  

  

  

  开完会,我跟胡子新站在会议室外的走廊上接着聊,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情怀也很有想法的基层干部。  

  他热爱书法,尤擅隶书,瓦铺村村委会广场建好后有点空,他灵机一动让人找了几个石磨盘,写了“诚孝俭勤和”几个大字,竖起来既美观大方又有野趣,最关键是不花钱;他喜欢费孝通,爱读《乡土中国》,对其中的乡贤文化深有感触,茨沟镇现在推行“五老”进中心工作,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贤达、老族亲接过聘书,在村委会为他们专门设置五老人民调解室,小事不出村基本都能调解。为啥?“因为他们在村里要么有威望要么辈分高,他们出马调解矛盾纠纷,事半功倍。”  

  跟胡子新站着聊了一个多小时,周梅喊我去吃饭,顺便告诉我下午安康市供电局要来村里举行主题党日活动,要去探望村里一位百岁老兵,问我去不去,我连忙举手。  

  下午2点多,雨越下越大,没有停的意思。镇党委书记胡子新、村支书唐国斌、周梅和我冒雨先赶往瓦铺村十二组惠德泉老人家中。  

   

  胡子新(左一)、周梅(左二)、记者许露露(右二)与抗战老人惠德泉(右一)   

  

  惠德泉出生于1920年,1942年3月参军,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军13余年,转战18个省市,历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与过淮海战役、渡江作战、湘南战役、解放大西南和进军西藏等战役,堪称身经百战。就是这样一位战争英雄,1955年5月退伍后,为照顾家庭选择回乡务农,在瓦铺村居住至今。  

  去年周梅到村后,听说村里有这么一位抗战老兵,立刻前往拜访,并向当地政府部门汇报,镇里极为重视,多次到老人家中走访探望,在征求家属同意、经过党委会研究后,协调了经费,把老人家里闲置的房屋改建成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和大部分村民家一样,惠德泉老人的家面向大山,不同的是他家的外墙是镇里请来美术老师画的长征主题彩绘,在青山脚下格外醒目。老人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女儿惠珍英今年62岁,淳朴热情,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把老父亲照顾得妥妥贴贴,家里还种着四五亩地,养了30多只鸡,两头猪和两箱蜜蜂。  

  惠德泉是我见过精神最矍铄也最可敬可爱的百岁老人。  

  看到他时,他正坐在小桌上吃饭,一碗手擀面加个鸡蛋,吃得津津有味,看到我们来了,放下碗用当地方言跟我们打招呼,看我们拿着相机,便孩子似的要求女儿“帽子拿来,手表拿来”,嘴里还嘟囔着:“得讲究,得讲究。”  

  惠珍英介绍说,父亲当兵的时候是炮兵连长,听力受损严重,上了年纪更是耳背得厉害,又不乐意带助听器。这时候老人突然插嘴道:“那有杂音么。”吓了我们一跳,他自己却呵呵笑起来,有一种孩童般的天真。  

  老人事先并不知道我们要来,我看到党徽在他胸前别得很正。惠珍英说,父亲党龄71年来,去年村支部给他发了新党徽,他便如获至宝,每次外套换洗后,都要自己摸索着戴上。  

  今年清明节前后,老人生了一场病,惠珍英说如果不是周梅、胡书记还有村里关心,及时送老人到镇上的医院精心治疗,父亲估计挺不过来,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母亲在她几岁时就去世了,是父亲独自把她拉扯大,父女俩相依为命超过半个世纪,感情极深。  

  不一会儿,供电局的党员干部们来了,带来了慰问品,和老人合影,他特别高兴,拄着拐杖走来走去,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又跑到房间拿出邓小平和刘伯承的传记给众人看。惠珍英说,这两位伟人是父亲的偶像,1947年8月他被编入中原野战军,时任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乃是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  

  供电局全体党员在老人家门前的广场举起党旗宣誓时,老人拄着拐杖迈过门槛远远地观看,目光令人动容。什么叫不忘初心?这个深藏功与名,在深沟山村里粗茶淡饭一生的老人给了我答案。  

  告别的时候,惠珍英一再邀请我们再来:“有人来看他,我父亲很高兴。”走出去很远,回头望去,父女俩还站在门前目送我们。

     

  惠德泉和他女儿惠珍英(右)目送我们离开   

  

  回村委会的路上大雨滂沱,山上开垦出来的田里,村民们正在冒雨插秧,回到驻地换下湿透的鞋袜,我一抬头,看见对面山腰上的年化久老汉还在雨中锄地,仿佛不知疲倦。  

  周梅说的话意味深长:“瓦铺村贫困,不是因为村民懒。相反,他们既善良又勤劳,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经常下地干活。长期以来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让他们的勤劳和收获不成正比,我们在这里待得越久越有责任感,真想早点带他们过上好日子!”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