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年轻的眼睛,迷上了古老的乡村文化
2019-06-06 17:5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山东省莒县峤山镇牛庄一村选调大学生村官 杨洪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我所在的莒北暨东部山丘区,包括10个乡镇559个村,是山东省莒县乃至日照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到这儿工作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我能为莒北的脱贫致富做点什么?

 

 

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和老石墙,代表着一段历史时代的记忆

 

 

峤山镇泥土匠人魏兆忠在制作泥塑作品

 

  要了解乡村,

  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乡村。

  从2018年起至今,我几乎放弃了所有假期和午休时间,走遍了莒北所有的乡镇和村。我带着相机和笔,随时随地记录莒北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莒北山区虽偏远贫穷,但“藏在深闺”的历史故事、文物古迹、民俗宝贝还真不少。一棵棵古树,一条条老街,一栋栋石房,一场场地方戏,一个个历史名人、老手艺人……都激起了我对乡村文化的崇敬和对乡村记忆的怀念。可以说,这一年多的经历,既是一趟乡村文化发现之旅,也是一次心灵洗礼。

  今年年初,在积累了大量的照片和文字素材之后,我决定写一组文章,标题叫做《走进故乡烟云 图说莒北乡村 感悟民间记忆》,发表在自己的公众号里。我用100篇文章、配上100张精选的照片,努力向朋友们讲述莒北的乡村文化故事。

 

 

砚石制作匠人赵世霞手工做砚,飞刀走石

 

 

图为唐立果在指导洋学生锔瓷

 

  在这些故事里,

  有一群人让我感动。

  这是一群默默坚守的乡土匠人。他们像山里随处可见的石头一样,坚守着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历经岁月而不消减。就拿穆家沟的村民赵世霞来说,当地人都尊称她为“赵老师”。她为何受人尊重呢?别人每天种地干活,她每天进山找好看的石头,精心打磨成各式各样的石雕艺术品。她还腾出房子建起了一个砚石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赵老师不仅精通制砚工艺,还擅长书法。不久前她还请来王守本等莒县的书画名家,义务为村里的留守孩子开办书法绘画班。村民们告诉我,自从砚石博物馆建成后,有许多鸟来到馆前屋后栖居,是赵老师的善行引来了“百鸟朝凤”。这句话给了我写作灵感,于是就有了《百鸟朝凤的“砚石谷”》一文。通过我的积极宣传推广,赵世霞的制砚技艺已正式申报“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过门笺

 

 

转秋千是日照市莒北地区特有的民间游艺。起源于春秋,兴盛于明清,“转悠千”取“(越)转(越)有钱”的谐音,蕴含着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我倍感亲切的,

  还有那些世代守望这片土地的古树。

  在峤山镇北涧村村南,有一棵150多岁的老槐树。我把它视为我的“扶贫战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棵树曾多次被砍伐,又都奇迹般复活。1934年,当时的主人把这棵树砍了,卖给了老木匠做扁担。没想到,第二年,古树根上竟然生出了嫩芽来;1954年,主人因盖房做门窗需要木料,便砍了三枝粗树杈。第二年春,断口处又奇迹般长出三根新杈;1970年,主人不得已砍了第三茬,卖树补贴家用。1971年春,古树再次奇迹复活。如今,这棵老槐树每年可以采摘槐花50多斤,让主人、贫困户穆老实现稳定收入1000多元。对此,穆老有一肚子的感激。他说,老槐树是一棵“扶贫树”。

 

明代名臣、莒县人杨光溥的四本书

 

 

  让我格外惊喜的,

  还发现了一些“老朋友”——古籍。

  俗话说“纸贵千年”,纸质书籍能完好无损地保存多年,绝非易事。明代有名的名臣杨光溥,他的老家就在莒县碁山镇前杨南岭村。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在这里,我见到了已保存了500多年的杨光溥的四部作品《梅花集吟》《杜诗集咏》《剪灯缫谈》《沂川杨公集》。博学多才的杨光溥一生著作颇多,流传下来的却很少。

  与发现古籍相比,更让我感动的是古籍收藏者的故事。收藏古籍的村民几辈人都不识字,但对书籍虔诚敬重、精心呵护。即使在遭遇战火、面对“一部古籍可买两亩上好水田”的诱惑时,村民们也不改初衷,代代相传。2017年,杨氏后人还自费将这四部古籍影印成册,赠送给四方的好书之人。我走的时候,他们也送了我一套,让我爱不释手。除了经常拿出来研读外,我还把杨光溥的作品推荐给更多的人。我请到古文造诣很深的三爷爷,以及一位退休的中学老校长帮忙,联手将四部古籍翻译成白话文,重新印刷。预计今年年底,四部翻译后的作品将付印。

 

 

莒县周姑戏夕阳红剧团团长王桂英在演出

 

  让我最有获得感的,

  是对一些“守艺人”的记录。

  周姑戏、莒县过门笺、泥叫虎、锔瓷……在峤山镇举办的第二届槐花节上,我遇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姑戏传承团队——夕阳红剧团。年近古稀的团长王桂英专门找到我,紧紧握住我的手,谢谢我对周姑戏的宣传,还再三叮嘱我说:“这些地方戏后继乏人,能不能帮我们在年轻人当中好好推广一下?”于是,我就记录、写下了《夕阳寻梦的幕后台前——峤山镇周姑戏乡村演出纪实》,算是对这些民间文艺者的一种致敬。目前,县里已推出了周姑戏荧屏计划,准备大力推动周姑戏的传承。

  行走乡村是一段很苦的旅途,有些人觉得我做这事挺无聊的。拍拍乡村、写写东西对乡村能有啥推动呢?但让我倍感开心的是,我并非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我的妻子也是一名大学生村官,她很支持我,经常和我一起行走乡村、记录乡村。

  莒北山区很多老房子都是石头垒砌而成,很有历史的沧桑之美。为此,妻子写过一篇《记忆老村石墙》,她是这样深情表述的:“古村落里的老石墙,像那静默的留声机,总欲言又止地想向你诉说些什么。每一块石头的纹理都是独特的,每一处石块间的缝隙都能挤出些情绪。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参差有致,以时间的幽深与空间的错落构成了让人思绪万千的想象。”

  她的文笔明显胜过我很多,我很为她骄傲。我更骄傲的是,她能和我一起,共同呵护这片土地上的古老的文化。

  能行走在自己挚爱的乡村,对我来说是一种零距离触摸、感受乡村文化的巨大幸运,而怎样让散落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都活起来,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最近,我打算筹办一个莒北乡村文化摄影展,更好地促进莒北文化保护和发展。这也许是我当村官这一年多来做的很有价值的一件事吧!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