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庄改变一个村庄
2020-09-11 10:2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林华维 周妍 本报通讯员 闵文斌 陈 焱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临夏市逸夫第一小学学生来到慈王农庄体验农耕。 乔忠杰供图

  前段时间,记者去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采访时,被市委组织部的同志“种了草”,他们介绍,曾经的贫困村折桥镇慈王村,如今是媒体争相报道、城市居民乐此不疲前来打卡的网红村,一定要去看一看。慈王村的反转魅力如此之大?记者带着好奇驱车前往,一下车看到“金色田园慈王农庄”时,慈王村蝶变的密码便有解了。

  慈王农庄面积不大,一期占地40亩,二期70亩地块还在整理中。农庄不以规模种植见长,反倒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巴掌田”,零零碎碎,这里种着向日葵,那里种着辣椒。这些农家常见的作物,在城里年轻人眼中却成了新奇宝贝,他们在认购的地块上栽种、施肥,亲近自然,体会农耕之乐。“研学+体验,就是慈王农庄的魅力!”镇党委书记赵旭强说道。

  慈王村曾是折桥镇4个贫困村之一,这里居住着汉族、东乡族、回族群众。以前村民或是外出劳务,或是在自家门前种上一亩三分地。2013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0户659人,贫困发生率37.6%。经过7年帮扶,全村剩余贫困人口3户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57%。慈王村党支部当下想的是,如何增加村集体收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慈王村距离临夏市区2公里,紧邻环城北线,交通便利,而村里也一直有果蔬种植的传统,因此村党组织因地制宜,一期投资200万元,硬是在一处废弃的砖瓦窑厂址上翻出了一座新农庄,成立了金色慈王田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庄一期流转土地40亩,划分为20平方米至40平方米不等的地块388份,每块地以一年200元至400元不等的租金,供城市居民认领,自主种植果蔬。

  “200元可以买老多蔬菜了,谁会来租巴掌大的地种啊?”一开始,现实版QQ农场的创意并不被村民看好。在村党支部平整和改良土地、配套建成田间道路及灌溉设施后,今年5月慈王农庄发出了地块认购通知。不曾想到,半个月时间,388个地块就被一抢而空,12万元的认购金落进了村集体的口袋。村书记乔忠杰说起这件事颇为自豪。“认购的居民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瞧见自家地块菜的生长情况。”乔忠杰指着地里的摄像头,向记者介绍他们的得意之笔。

  顺着乔忠杰的指引,农庄里的党旗、党徽、入党誓词雕塑格外吸引眼球。原来,临夏市委组织部今年注入50万元资金给慈王村合作社,打造了这个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基地。除了体验农耕生活,党员们还可以在农庄小木屋听取理论辅导、政策解读、事迹宣讲。乔忠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有60个党组织、1800余名党员在慈王农庄上了党课。

  夏季的慈王农庄万物欣荣,它不仅保留住了农村该有的样子,牵动着城市人的乡愁,还将美丽乡村转化成了美丽经济。流转土地的村民每亩土地每年能获得1500元的租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田间当种植指导员,月薪也有1500元。村民自留地上的蔬菜在家门口就能卖了,村口小卖部的生意也比往年好了很多。

  一些有预见、有能力的村民还操持起了大生意。今年年初的时候,报名开农家院的有十几人,现在都陆陆续续开门迎客了。30出头的马占华就是其中之一。马占华以前在餐厅打工,现在回家自己开餐馆,因为味道好分量足,赢得了实在的口碑,从以前为别人打工到为自己打工,马占华成功转型。村民祁延海原本在别的村租店面开农家乐,看到本村发展势头越来越猛,果断回家开了一家大众餐饮,不仅省下了房租,还能照顾家里,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20岁的聋哑青年王珍珍一直爱钻研葫芦雕刻,以前她的宝贝只能放在家里孤芳自赏,如今来慈王村旅游的人多了,她在村党组织的引导下开起了雕刻工坊,成了慈王村对外展示的文化窗口。乔忠杰说,因为农庄落地,村民农家乐、特色农产品销售增收近40万元。

  慈王农庄一期地块的成功经营增强了村干部的信心:这条路走对了!他们又趁热打铁,第二期70亩土地的认购广告也已打出去了,有不少市民打来“抢座”电话。“接下来我们考虑引入专业公司,委托他们对农庄进行市场化管理。”镇党委书记赵旭强说,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干,慈王农庄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