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走破8双布鞋
2020-07-01 09:3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澄溪村第一书记 彭旭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彭旭在果园

  “咱老百姓不会说客套话,我们就关心种点什么作物、多一些收入,改善一下生活环境……”脚跟未定,村民的直言不讳,让初来乍到的我犯了怵:“驻村工作可不那么简单啊!”

  初到武夷山市最远的行政村澄溪村,我在走访老党员、贫困户时常吃“闭门羹”。好不容易进了门,打开笔记本,群众又不说话了。记得有一次村主任带我到贫困户张大姐家中走访,主任介绍我是市里下派的驻村干部,来了解你们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困难。张大婶瞥了一眼,不耐烦地说:“村里离镇区远,农产品出不去,换不了钱,你能帮我卖么?不能你就出去吧,我还要干活呢!”回到宿舍我彻夜无眠。

  走访过程中,农民的淳朴和生活的艰辛着实给我上了一堂课。我明白,要取得群众信任,就要从内心把群众当亲人,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真正和村民打成一片。

  我脱下皮鞋换上布鞋,收起阳伞戴上草帽,到贫困户家不再拿着本子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帮助打扫院子。贫困户不在家,我就去田里找,一边干活一边唠家常。有一次到刘大叔家,家里没有人,门也没锁,推开门发现家里杂乱不堪。我估摸着刘大叔是下地干活了,便帮他收拾屋子,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刘大叔回来见我汗流浃背,激动地说:“你怎么帮我搞起卫生来啦?使不得!使不得!”接着,连走带跑去给我倒水拉家常。临走时说了一句:“你比我儿子还亲!”

  驻村两年我走破了8双布鞋。付出有了回报,群众对我这个下派书记敞开了心扉,不再拘谨、沉默,代之以微笑、热情。说农家话、做农家事、知农家情,我俨然成为了一名地道的澄溪村民。有村民问:“大家都说你是大学生,为什么要到农村来?”我回答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乡还不富裕,怎么能不来呢?”

  驻村光有志向不够,关键要有实招。澄溪村是武夷山市最远的行政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要实现脱贫,修路是关键。那段时间我带着村“两委”熬夜做方案,最终争取到200多万元项目资金,完成了覆盖6个自然村、全长约7.2公里的道路硬化,一举破解了困扰澄溪村多年的行路难题。

  澄溪村有19户贫困家庭,丁大叔是其中之一,他的两个女儿还在读书,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疾病缠身,仅靠务农收入支撑这个家。为帮助他家销售地瓜干、生姜、莲子等农产品,我发挥优势,编辑美篇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发布,帮助卖出地瓜干85斤,生姜540斤。

  我忙活在田间地头,奔跑在致富路上,村民的笑容让我真正明白了驻村的意义。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小村的平静祥和。为了做好疫情防控,我徒步3公里前往溪源、锅坑2个自然村,摸排返乡人员,宣传防疫知识,当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村部时,才发现泥巴裹满裤腿。疫情防控期间,我近一个月没回家见妻儿。三口之家,三地分居,妻子杨慧雯同样是一名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基层民警,5岁的孩子寄养在父母家,只能在工作空隙通过手机视频看看孩子。视频那头孩子说:“爸爸要救病人,妈妈要‘打病毒’,我乖乖在家为你们加油。”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我和村“两委”成员全力投入到复工复产中。澄溪村自然条件差,连片耕地少,种植规模小,加上气候特殊,我们便探索在“土地高效利用”上寻找突破口。通过走访了解到,澄溪村今年种了不少野茶籽,产量较高。为鼓励村民种植野茶籽,我们将5万元“贫困村产业扶贫资金”用于采购茶籽榨油机及农产品包装机,建设茶籽油加工坊及农产品包装厂,以“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销售”的模式,打造澄溪村农产品绿色品牌。下一步,我们计划盘活村里闲置的旧村部,以资产入股或出租方式引进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从皮鞋到布鞋,用脚步换乡情,我不仅成为了村里的一员,也为摘掉贫困帽子尽了一份心,出了一份力!

责编:刘琼